header

返回主頁 中學測試 追蹤全港中學 中學教育回顧


邊區最多Band 1名校?


我們經常聽到的名校網,就是指該區名校數量較多,有部分家長為了提升子女入讀名校機會,會舉家搬到該區居住。

要看那區最多名校,依次序為九龍城區(16間)、沙田區(16間)和東區(11間)。其中,九龍城區的Band 1名校均是歷史較悠久的名校,例如同時創立於1889年的拔萃男書院和香港培正中學。東區則只有庇理羅士女子中學(1890年)與之相比。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Band 1名校聖羅撒書院是1948年才創立。

從區內最多Band 1名校的比例上而言,中西區(81.8%)、油尖旺區(53.3%)、九龍城區(50.0%)位列前三名。中西區有11間中學,屬Band1名校的就佔了兩間,餘下的分別為一間Band 2中學和Band 3中學。

學校愈老愈好?

沒錯,英治初期或以前所建的學校,Band 1率高達近九成,愈遲成立的學校,Band 1率則愈低,形成階級的形狀。若果按等額年份去劃分,階級的形狀雖然不明顯,但1990年前及1901年至1930年間所建的中學,Band 1率也分別有近九成及近七成,可見這些老校的Band 1比率相當高。

不過,這不代表愈遲成立的學校愈差,雖然它們的Band 1比率不高,但Band 3比率也沒有特別高。先看表事件劃分的數據,除了英治初期或以前的Band 3比率特別低,只有約10%,其他時期所建的學校,Band 3率均是約25%至約35%,至於按等額年份劃分的情況也跟接事件劃分的數據相似。可見,1900年後不同時期所建的學校Band 3率都差不多,不會說學校愈年輕愈差。

中學教育是宗教多元化嗎?

有基督教或天主教背景的學校壟斷了香港的中學教育,就要追朔到十九世紀,來港傳教士開始創辦不少至今歷史悠久、校譽昭著的補助學校。例如香港首間學校英華書院,由倫敦傳道會的馬禮遜牧師於一八一八年在馬六甲成立。

自五十年代起,面對戰後人口急速上升的壓力,香港政府努力拓展小學教育,有不少宗教界人士負責開辦津貼學校。當中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神職人員較有現代教育經驗,能即時負起辦學和其他社會服務的擔子。相對而言,其時受過現代教育和專業訓練的佛教僧尼較少;而港英政府當時亦備好西方宗教團體。因此東方宗教團體稍後才有較大規模的辦學和社會服務。五、六十年代,數以百計的學校相繼開辦,基督新教和公教團體填補了空缺,因而掌管了全港津貼學校的一半以上。

富裕地區多Band1學校?

不對!原來我們一直以為「平均收入較高的地方,會較多名校」這觀念是錯的。最富裕的地區是灣仔區,住戶入息中位數為$40000,但只有8間Band 1學校。相反,有最多Band 1學校的九龍城區及沙田區,比灣仔區多一倍Band 1學校,入息中位數遠不及灣仔區,分別只有$24200和$27500。

其實綜觀住戶入息中位數、Band 1學校的數量及Band 1學校的比率,會發現當中並沒有什麼關係。

Banding制度下的現實

所謂Banding是現行中學學位分配系統中的核心概念,該系統會按照小五六校內成績和排名為學生分配一個派位組別(即是「Banding」),最後就會根據學生所屬的Banding組別和意願,利用教育局電腦系統分派學位。

這制度好處是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分派適合的學校,達致因材施教,但這演變成「Band 1學校就是好學校」,有違普及教育精神的思想﹐促使不少中學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所謂等級升降之上,而非教好學生。

同時香港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,自然希望子女入讀較好的學校,小學也希望更多該校學生入讀名校,催谷子女強加溫習,令學生壓力大增。

雖然不少壞處浮現,但要為各中學分類,一方面讓出眾學生入讀Band 1學校接受精英教育,Band 2和Band 3學校就可以因應該校學生情況提供最適合教育,目前Banding系統仍然是較有系統和廣泛接受的制度。



By Group 1 JOUR2106 (2017)